党课讲稿: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一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互相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他指出,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我们可以从中国思想当中体现出的思想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
第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而不是神灵和上帝。
恩格斯曾经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是从这一总和当中概括出来的,“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用这种简称把所感知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就是说世界各种具体物质的概括是物质性的。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认为“和实生物”。怎么样“和实生物”?《国语·郑语》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由能感知的五行相互杂和而成万物,而不是天、神所创造的,所以世界本质是物质性的。《周易》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坤·彖传》)。乾坤为天地阴阳,所以《周易》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易经·系辞》)天地万物是由乾坤和阴阳复合而生,乾坤在运动变化过程之中生成万物。乾代表艮、坎、震,也就是山、水、雷,它生出来三个男孩子,就是长男、中男、少男。坤代表兑、离、巽,代表泽、火、风,生出来三个女的:长女、中女、少女。
从这里可以看出,乾坤、父母生出三男三女,是代表物质现象,它是自然存在的、客观的、可感知的。《周易》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传》)天地、男女就是阴阳的融合,因为天地和男女的相互结合,万物化生,所以构成了物质性的世界,因此世界本质是物质性的,这是契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作为万物之灵,有思想,行为受思想的支配,所以导致先知后行的思维形式,《周易》和朱熹都认为先知后行。比如说某人要到某地去,必须知道行走的路线,然后才能走,不然的话就达不到目的地。冯友兰在《新理学》中说我们造飞机必须首先知道造飞机的原理,设计飞机,然后才能造出飞机,这就是理在事先。他后来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改变了思想,因为实践是认识来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