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中心城区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百日攻坚”专项整治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心城区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百日攻坚”专项整治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的文明施工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集中整治。刚才,会议传达了上级有关工作要求,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进行了解读,XX区、XX开发区也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态度坚决,措施具体。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深刻把握文明施工的时代内涵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建筑工地作为城市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单元,其文明施工水平不仅是衡量一个行业管理能力的标尺,更是反映一座城市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镜子。长期以来,社会对建筑工地的印象普遍停留在“脏、乱、差”的层面,这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更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感受和生活品质。因此,抓好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绝非小事一桩,而是一项事关发展、事关民生、事关城市形象的系统工程。
首先,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一个尘土飞扬、噪声轰鸣、管理混乱的建筑工地,本身就是对其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侵扰,与我们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总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将文明施工提升到改善民生福祉的高度来认识,是各级住建部门和所有参建单位必须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其次,这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当前,我们的城市发展已经从过去“有没有”的粗放式扩张,转向了“好不好”的内涵式提升阶段。高质量的城市建设,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的品质上,更体现在建设过程的品质上。一个管理精细、环境整洁、安全有序的施工现场,是打造精品工程、“好房子”的必要前提。它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文化和责任担当,是构成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这是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涉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容管理等多个方面,是城市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通过此次“百日攻坚”专项整治,我们要探索和建立的,不仅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标准,更是一套多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并用的长效治理机制。这对于破解城市管理中的顽瘴痼疾,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今天参会的不仅有我们住建系统的同志,还有中心城区40个在建项目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大家都是城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责任人,必须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此次专项行动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正视问题,直面挑战,清醒认识当前文明施工的严峻形势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心城区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的整体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品质和群众满意度的突出短板。
一是视觉形象“脏乱差”,与城市客厅的定位不匹配。中心城区是城市的门面和窗口。然而,部分工地的围挡设置极不规范,有的破损不堪、有的材质低劣、有的甚至直接用彩条布简单遮挡,严重影响了城市街景的整洁美观。工地内部,建筑材料乱堆乱放、垃圾清运不及时、生活区与施工区混杂等现象普遍存在。楼体立面防护不到位,安全网破损、色彩杂乱,远远望去如同给城市打了“补丁”,与周边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格格不入。
二是环境污染“老大难”,成为群众信访投诉的重灾区。扬尘污染问题尤为突出。虽然反复强调“六个百分之百”,但在一些工地上落实情况堪忧。根据环保部门近期的监测数据推断,在部分施工高峰期,个别工地周边的PM10浓度可能超出国家标准限值50%以上,成为中心城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噪声扰民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部分项目为抢工期,夜间违规施工,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值高达70-85分贝,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休息,相关的投诉案件比上一季度增加了近30%。
三是资源管理“粗放化”,与绿色发展理念相悖。建筑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然而,当前多数工地的建筑垃圾处置方式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外运填埋阶段,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率极低。据估算,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尚不足40%,远低于先进城市水平,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施工现场的节水、节电、节材意识薄弱,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绿色施工理念尚未真正落地生根。
四是安全管理“存漏洞”,文明施工与安全生产关联紧密。文明施工与安全生产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一个现场管理混乱、物料堆放无序的工地,必然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隐患。高空坠物、交叉作业风险、临时用电不规范等问题,往往与文明施工管理不到位直接相关。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管理疏漏,一旦引发事故,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