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在2024年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今年的产业发展大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行业会议,因为今年行业发展的形势严峻复杂,行业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行业发展的要求明确具体,今年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因此,今年全行业的经济发展工作必须要抓紧、抓细、抓实、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展”的工作重点,这是我们全行业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全年经济工作的总思路和总抓手。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行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主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进程,推动我国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的重大跨越。
一、2024年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运行史上极其艰难复杂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个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5万亿元,比上年下降1.1%;利润总额8733.6亿元,比上年下降20.5%。其中,化学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2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7%;实现利润4862.6亿元,比上年下降31.2%。尽管全行业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全年下来营收、利润仍然“双下降”,这种现象在行业发展史上是极其少见的,是对行业严峻发展形势的直接反映。2024年经济形势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国际形势来看,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世界经济复苏压力沉重,高通胀冲击依然持续,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加剧,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依然迷雾重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经济形势展望》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7%放缓至2024年的2.4%,低于疫情前3%的增长率。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认为,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连续第三年放缓,从2023年的2.6%降至2.4%。从国内形势来看,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大循环存在不少堵点、难点。国内外的形势都告诉我们,今年行业发展工作丝毫不容懈怠。
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正处于企稳回升、动力转换、爬坡过坎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四大矛盾:
一是行业面临着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的尖锐矛盾。从2010年开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销售收入一直排名世界第二位,其中化学工业销售收入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目前全国的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我们在看到全行业规模整体跨越的同时,还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行业结构性矛盾的积累加深。目前,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为代表的高端化学品结构性短缺,部分关键化学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技术和引领性产品储备不足,在行业结构调整中“补短板”的任务十分紧迫。另一方面,我国炼油、氮肥、甲醇、聚氯乙烯等传统领域产能都处于过剩或严重过剩状态。2023年,全国丙烯产能6391万吨,比上年增长12.8%,国内当量消费量只有5500万吨左右,还有拟在建产能约3250万吨。PTA产能8167万吨,比上年增长16.3%,国内表观消费量约5950万吨,产能已超过消费需求37%,拟在建产能仍有近3000万吨。BDO产能353万吨,比上年增长27%,国内表观消费量约232万吨,产能已超过需求51.2%,拟在建产能仍有近300万吨。目前全行业处于产能快速扩张期,大量产能集中投产,再叠加经济下行、需求疲软,导致市场矛盾更加突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强弱项、攻尖端,优化全行业产业结构性矛盾,优化投资方向,是当前全行业必须要认真面对和迅速改进的紧迫工作。
二是行业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重大矛盾。当前行业产能结构性问题的尖锐矛盾,其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创新能力不足。你会的我也会,你不会的我也不会,大家都在一个独木桥上用力拥挤,都在一个赛道上碰撞奔跑,产品利润率就在过度竞争中变成了微利甚至亏损。提升创新能力,这是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根本前提。“十四五”以来,我们行业技术创新有了显著提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中石油塔里木塔克拉玛干油田全球第一口万米深井的开钻,解决了全球罕见的钻完井系列难题;中海油推向深海的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正式投运,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被誉为迄今为止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集大成之作;万华化学尼龙12技术全流程的新突破,使我国成为继德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掌握尼龙12全产业链技术的国家;华陆工程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纯晶硅制备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使我国高纯晶硅技术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占全球高纯晶硅80%以上的产能;上海华谊集团所属上海化工研究院研发的淤浆环管连续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技术,已成为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的三家单位之首;安徽丰原集团瞄准聚乳酸产业链中“卡脖子”技术,打造研发平台,加强联合攻关,在乳酸菌种培育和下游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核心突破,并建成30万吨聚乳酸生产装置,成为引领全行业生物化工发展的领头羊。
尽管我们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但同石化强国的地位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在化学化工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高端创新、特别是依赖基础创新的终端产品、差异化成果为数太少。多年来,我国化工行业研发强度仅1%左右,而美国、欧盟、日本都在3%以上。在国民经济战略领域,如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环保技术和生命医药技术方面,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制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先进高效、协同快捷的新体制;在人才培养、人才组织和人才使用等激励机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强有力的、不拘一格的政策和措施。总之,我们行业在创新体制机制和用人机制方面,还需要大大加快、深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和创新实践中的探索。
三是行业面临绿色低碳提速的转型矛盾。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呼唤,也是保护地球家园的共同责任。当前绿色低碳正在加快提速,欧盟碳关税办法已开始实施。中国提出的“30•60”目标既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欧盟早在1979年就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在2005年也实现了碳达峰,并将碳中和的目标设定在2050年。欧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长达71年,美国为45年,而我国只有30年。所以“双碳”目标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讲,确实是一场大仗硬仗!
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都位居工业部门前列。绿色低碳加速转型对我们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在绿色低碳加速转型的新形势下,实现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对我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考验。如何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如何加快循环经济拓展,如何推行绿色低碳化学的新举措,都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在创新转型中开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新局面。
四是行业面临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体制构建的矛盾。三年的疫情告诉我们,在现代经济中,任何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中断”,或者下游消费企业的“停摆”,整个生产都会“掉链”。产业链、供应链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因此,为了确保生产的安全稳定,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建设就成为高质量发展中的中枢纽带。如何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如何在繁杂众多的企业中,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建立“链式”供求关系,就是当前全行业现代化体系建设中首要的战略任务。
要有效解决当前全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四大结构性矛盾,就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个总抓手,用供给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科技创新的突破提升供给侧的质量和数量,用新质生产力激活企业的动力和活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才有根本保障。我们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遵循“需求决定供给”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供给”和“需求”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切实发挥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用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大胆走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