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断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经营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我站通过深入xx、xx、xx、xx等镇,选取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通过入户走访、查阅资料、座谈研讨、优劣对比等方式,对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运行态势、存在问题、制约因素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合作社发展前景和群众发展意愿进行了综合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主要成效
1.提升了组织化程度。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兼业化越来越明显,“谁来种地”、“谁来组织种地”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合作社累计达到421个,分别是:种植类311个,养殖类xx个,农机类11个,其他1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0个,省级示范社14个,市级示范社67个,覆盖了全县100%的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运营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为农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通过建基地、做品牌、闯市场,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带领成员“抱团”闯市场,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走向集约化经营。既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服务,又解决了农户劳动力、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困难,同时为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发展产业提供了平台。
2.实现了社会化服务。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起来、技术服务部门“包”不下来、农民自身“办”不过来的问题。比如,xx县百丰果业、玉丰园果业、智农农业公司等托管主体开展托管服务面积1.3万亩,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3.推动了标准化生产。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目前,我县农产品注册品牌商标17个,品牌效应带动了农产品升级晋档。
4.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各级部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经营主体,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为农户提供物资、技术、信息、仓储和运销服务,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农民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及时反映给各级部门,以此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技术和政策信息,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及时性,极大促进了农业发展,保护了农民利益。
5.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整合了资金、技术和农村人才资源,切实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通过统一购买生产物资和技术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拉长、拉紧、拉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销售使农民可以享受到产品直销的增值效益。通过对比,合作社社员较非社员均增收1300元,收入同比增长21%。
6.提高了农民素质。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发挥着服务、培训、教育等功能,使农民在先进理念培育、科学技术推广、互助协商合作、市场营销开拓、对外联络技能、民主决策程序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民主观念和合作精神,提高了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农民学习政策法规、融入市场经济、掌握科学技术、实施民主管理的大学校,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
二、制约因素
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开拓市场空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合作社要持续、健康、协调、规模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1.认识存在误区,发展环境不利。当前干部、群众包括已经入社成员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各执一词,心里没数,没能达成共识。在群众眼里,合作社是政府扶持建立起来的,国家给政策、给资金、给物资,就应是普惠型的福利组织;在领办人看来,是自己争取的项目、资金、用地,自己经营,更多的风险要自己承担,给群众服务是有限的;基层干部认为,专业合作社就是经济合作组织,不属于三委会管理范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其自由发展;合作社成员心想,入一点钱无所谓,有利可享分一点,没利可图,就享受一点物资优惠,至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根本不过问,没有责任心,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制约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民素质不高,合作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户小农意识依然严重,单家独户经营的思想根深蒂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普遍缺乏大局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持观望心态较多,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合作起来的难度很大。
3.社会诚信缺失,积极性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冲突,社员之间诚信度不高,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分配存疑虑、运营没信心、盈亏有顾忌、参与怕麻烦、服务有戒心,没有意愿参加合作社,参与人员也只愿利益均沾,不愿风险共担。
4.专业人才缺乏,组织没生机。专业合作社是民间组织,又是盈利性实体,组织松散,盈利能力弱,没有约束力,难以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在农村真正有能力的人,只想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去承担风险、多管闲事。有愿望的个别人缺乏群众基础,没感召力,致使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5.融资难度大,发展后劲不足。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入股农民自筹,但受农民保守观念的制约,大都是见利后方愿出资,一个合作社全靠农民自发筹资实属很难。合作社可供质押、抵押的财产少,金融部门不敢大胆投放,筹资渠道窄,融资难,贷款难,运营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都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
6.政策落地难,领办人没信心。近年来,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相关部门就支持、鼓励合作社发展也有许多优惠条件,但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互不衔接,兑现落地难。各级财政奖励补助扶持力度小,合作社项目申报难,领办人员积极性不高。
三、存在问题
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尽管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一些成功的做法,但自身在经营管理中,也存在着明显的漏洞、缺陷和薄弱环节。
1.内部管理失范,决策缺乏依据。管理线条粗,没有约束力。凭感情、靠关系、用人格去维系合作社运转,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合作社理事长、财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对政策不熟悉、对法规不重视,对外面的行情不掌握、不了解。全凭热情拍脑袋,依靠感觉闯市场,决策层次低、可行性没把握,听起来很宏伟,运作起来很困难。表面上看一团和气,而内心各打各的小算盘,为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2.基本功能弱化,利益联结松驰。最低层次的服务丧失,基本服务停留在物资供应、仓储上,其它作用基本不发挥,社员不稳定,联系很松散。合作社资金实力、服务设施、技术力量、市场份额、信息资源、销售渠道、电商平台等功能很弱,盈利空间有限,仅有的盈利也是大股东控制,普通成员没有多少实惠,群众看不到合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