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以开放包容的自信姿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系统阐释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何表现为开放包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实践何以秉持开放包容,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如何以开放包容的自信姿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只有从道理、学理、哲理的高度,深刻剖析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才能真正做到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秉持开放包容体现文化发展主动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开放包容既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观需要,也是文化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自觉把握文化繁荣发展的主动性与规律性的内在统一,既要切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主动性、认识特殊性,有愿景、有规划、有落实地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要结合文化繁荣发展的规律性、普遍性,使开放包容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走向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方面,主动性是人的社会积极性和政治积极性的表现形式,它与“被动性”相对,指不待外力推动而自觉行动。马克思把满足人的自我需要看作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推动力,看作人们积极主动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将自在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的重要推动力,阐明了主动性在人的自我满足方面的朴素道理。在文化领域,文化实体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同样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既表现为一种开放包容的心理状态,能够充分自识自省,允许各类文化要素和文化群体的客观存在,又表现为能够善识善取他人之长,愿意与各类文化要素和文化群体展开交流碰撞,进行互相学习。只有如此,文化实体内部才会形成水乳交融的文化氛围,开展互促互进的文化实践,最终沉淀为人类历史上璀璨耀眼的文化瑰宝。
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融、文明交织是世界历史深刻演进的必然结果,这一客观规律内在地要求:秉持开放包容,才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引领时代潮流。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是从区域史走向世界史、从民族史走向人类史。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在信息、贸易、资本、人口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紧密,在当今社会更是表现为信息资讯全球化、经济贸易全球化、文化传播全球化等显著特征,各文化实体只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眼看世界,尊重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特征,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在人类文明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有所建树并释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