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牢牢把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着力点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报告将意识形态置于“立心立魂”的高度,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现实性。从历史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意识形态立党、以意识形态看家,从创建伊始就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将“宣传”同“工人组织”“工人学校”“对现有政党的态度”等内容共同列出并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更是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视为政党长盛不衰和国家治理高效的关键环节。从现实条件审视,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亦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意识形态之于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举旗定向、固本培元的功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度关切意识形态建设,从意识形态理论遵循、制度体系、领导力量、生成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可知、可见、可感,从振奋民族精神到凝聚民族力量,从净化国内思想生态到应对国外思想渗透,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全方位发力。
一、理论创新:意识形态理论遵循实现飞跃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的本质性关联。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脉、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和“魂”,其蕴含的基本原理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新时代,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引现代化实践,在“两个结合”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的飞跃。
(一)时代课题得到回应。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意识形态隶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和现实生活的“倒影”,自身没有绝对的独立性,伴随社会存在的变更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核”,遵循上述原则随时代发展、顺潮流而动,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探索实践同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同向而行,表现为党在回答和解决时代课题中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毛泽东思想在回答和解决“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时代课题中创立,邓小平理论在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中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回答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中创立,科学发展观在回答和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中创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变革性的时代背景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来化解新矛盾、指引新征程。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这一新思想依据新的时代条件和要求,重点回答和解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造和伟大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回答和解决这三大时代课题展开的。在对时代课题的认识和回应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径,制定了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方略,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理论内涵获得拓展。创新理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必然伴随理论内涵的拓展。理论内涵的拓展能够使理论于时代变迁中保持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理论说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导向,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并非某一方面或某一观点的创新,而是多点位、多维度、多领域的原创性突破,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性跃升,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最大增量,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新思想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为“十个明确”的主要内容、“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十三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概括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把握住了新思想一脉相承的灵魂与原则。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思想的世界观诠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思想的方法论总结。这些原创性理论贡献,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元素。
(三)理论体系更趋完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彻底的理论必然是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推进,使新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完备理论体系。这一新思想从科学回答“一个时代课题”到科学回答“三个时代课题”,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呈现主题目标明确、内容相互贯通、逻辑层次鲜明的整体性概貌。例如,从纵向视角审视“十个明确”,第一个明确聚焦党的领导,最后一个明确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从党的领导开头,到党的建设收尾,形成了一条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脉络。从横向对比视角审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十个明确”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个坚持”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六个必须坚持”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可以看出,坚定的人民立场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素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呼应、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铺就了理论前提,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事业开创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制度完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臻于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