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从“一带一路”看如何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明确要求“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必然趋势,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文明总是在互学互鉴中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文明总是在互学互鉴中不断前进。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无论是古代的黄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还是现代众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国家和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风俗,孕育了璀璨多姿的人类文明,正是在多元文明包容共存、携手并进的历程中,人类历史才得以不断向前推进。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繁荣与发展。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打通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渠道。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如今,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更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从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算起,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持续了近5个世纪。“西方中心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历史叙述模式,一度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在多元的世界文明体系下,西方文明始终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而占人类多数的其他国家始终没有在世界文明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取得话语权。
而近几十年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非西方力量快速增长,在世界格局、特别是经济格局中,西方国家占比已小于50%,其他国家想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规则,摆脱“西方中心论”,文明间不平等的关系正亟待扭转。共建“一带一路”正是改变文明间的不平等状态、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一次有益实践。
“一带一路”为文明互鉴开辟了道路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这项倡议获得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响应,也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