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涵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问题给予明确而坚定的论述。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及自觉地把“两个结合”融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理解中,值得着重领会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一个引起关注的新概念。现有研究对此所做的阐释似乎尚未把握讲话核心,特别是不能确切表达关于“第二次结合更为关键”的要点,或者局限于“第一次结合”的眼光,与“第二次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认识相距甚远。所以,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及其内涵,把握“两个结合”的重要性、自觉地以“两个结合”来考察中国文化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实践及其文化形态的价值。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总体上描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真实面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结合的目标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立与自信。
一、思想根源:数千年中国文明和文化的积累与创造
当代文化无非是过去文化的延伸,是文明与文化的延续。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从未间断的古老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传统”没有加“优秀”二字,即只要是千百年来留存下来的东西,都包括在内。这正是我们今天适应现代化潮流前行的行囊(其中也有“包袱”),是掌握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们进行文化“两创”(“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基础。正因如此,它不同于其他国家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在各自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存在,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舞台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这必然是对我们所说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第一位的观感。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为什么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元素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和演变,构成中国文化的基础。这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多元的思想体系,中国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茶道、武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关于家庭、礼仪、道德、宗教等方面的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还影响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佛教提倡慈悲和善良,这些价值观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其中,若干落后的文化因子也会在流传中被抛弃,但无论社会的接受程度如何,都会形成对社会的影响,成为时代的宠儿或弃子。文化的演进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现代中国文化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这意味着中国文化不仅要承继传统,还要适应现代化潮流,不断在变革中发展。传统文化正是“两创”的资源和工具,是掌握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就是在历史的沉淀中成长起来的文化大树,根深叶茂,万古长青,奥秘在于其立足这片古老的土地,在于深藏在其中的创新性特点。
重要的是,我们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当然,在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之间,也存在文化包袱(即文化的保守性与滞后性)。这些包袱包括过时的观念、陈旧的制度、文化的狭隘主义等。这些因素有时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需要在前进中扬弃和取舍,以形成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文化。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就是其缩影,是中国文化内在的创新精神的写照。
在资本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的入侵中,保守的中国文化不能抵御西方的枪炮文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从欧洲社会学说中寻找思想武器。从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东方文明的中国生根开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文化中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意识和实际相一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亦包含对中华民族历史上阶级斗争规律的总结。中国历史上绵延两千年的农民革命史,包含现代社会主义所总结的阶级斗争历史经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被压迫者最早的呼声,并由此形成一种被压迫者的文化,为后来的一次次农民起义所承袭。而中国共产党人则更在现代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上解决中国革命的全部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推翻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学说变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全球化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的碰撞和竞争加剧,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中国文化既要坚守传统,又要适应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为此,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面对文化包袱和文化多样性,必须以创新性迎接挑战,在现代化潮流中,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造新时代文化的新辉煌。
二、系统视角: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双向互动
作为一个复杂而深厚的系统,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性质决定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因此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和其他类型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不是为少数人的文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旗帜,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性质,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它不仅是这些领域的反映,同时也影响着这些领域的发展。
从经济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塑造了文化,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的变革催生了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创新文化等新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创意经济、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等文化领域的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的业态和广阔市场。
从政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政策和规划在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中国文化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上承担了重要责任,为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提供了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