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老龄化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3-05 3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养老事业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体系,而产业养老指的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养老体系。长期以来,应对老龄化的战略方向主要集中在大力发展养老事业上。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努力与不懈奋斗,我国逐步形成了广覆盖、兜底线、可持续的事业型养老体系。随着xxxxxxxx年第二波“婴儿潮”的到来,我国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养老压力前所未有。为更好地应对新一波“银发潮”带来的巨大冲击,必须在事业养老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产业养老体系,形成事业养老和产业养老双轮驱动的新格局。产业养老体系核心就是银发经济。这一概念最早以xx世纪xx年代日本国家铁路创设的“银发座位”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银发市场”“银发产业”“银发经济”等概念。xxxx年欧洲议会将这一概念定义为“来自与人口老龄化和超过xx岁公众和消费者支出相关联的经济机会,以及与具体需要有关的支出”,横跨一、二、三产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xxxx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到xxx万亿元左右,占GDP比例将达到xx%。《xxxx中国银发经济行业调研报告》显示,xxxx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达x.x万亿元,而xxxx年市场规模达x.x万亿元。作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我市加快探索产业养老新体系、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

一、全市人口老龄化阶段性新特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xxxxxxx日,全市xx岁以上老人为xxxxxxx人,占同期全市总人口比例的xx.xx%。其中,xx岁以上老人为xxxxxxx人,占总人口的xx.x%。在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中,社会人群中xx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xx%或xx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x%即为老龄化社会,xx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xx%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而xx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xx%为超级老龄化社会。对照这一标准,我市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正处于深度老龄化临界点并即将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新的老龄化阶段催生新的老龄化特征。

老龄人口主要集中在低龄老人组。我市xxxx岁组的低龄老人共有xxxxxx人,占全市所有老人的xx%;xxxx岁组的中龄老人共有xxxxxx人,占全市所有老人的xx%;xx岁以上组的中龄老人共有xxxxxx人,占全市所有老人的xx%。在全年龄组性别比中,男性共有xxxxxx人,女性共有xxxxxx人,对应占比分别为xx.x%和xx.x%。与出生性别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不同,在xx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中,低中高各年龄组中的老人女性都多于男性,而且年龄越大女性占比越高。当前低龄组老人群体集中对应于新中国第一波“婴儿潮”,即xxxxxxxx年出生人口。接下来的新一波低龄组老人群体对应的则是新中国的第二波“婴儿潮”,即xxxxxxxx年出生人口。与第一波“婴儿潮”对应的“银发潮”相比,第二波“银发潮”持续的时间更长,达到了xx年,而且涉及的规模更大,年均老龄化人口在xxxx万—xxxx万。较为幸运的是,在这两拨“银发潮”之间会有xx年的间隔期,为缓解养老压力提供了宝贵的应对窗口期。期间,虽然老龄人口总量在快速扩张但以低龄老人为主,同时第二波“银发潮”处于起步阶段,尚不构成直接养老压力。在这一窗口期后,养老将会面临第一波和第二波“婴儿潮”叠加、第一波“银发潮”迈入中高龄阶段的双重压力。因此,应在这一窗口期内,全力推动银发经济快速发展,构筑起符合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产业基础。

老年人口分布呈现空间不平衡。老龄人口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城乡不仅是一种地域概念,也是一种身份体系概念。虽然城乡的制度藩篱逐渐被打破,但在老有所养上依然打上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烙印。截至xxxx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xxx.xx万,占比xx.xx%,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居全省第一。在“城市—镇—乡村”的三分法层面,城市老龄人口共有xxxxxxx,占所有老人比重的xx%;镇老龄人口共有xxxxx,占所有老人比重的x%,城市与镇老龄人口合计约占xx%。乡村共有老龄人口xxxxxx,占所有老人比重的xx%。这意味着我市老龄化压力主要集中在城镇。

独立生活老人群体规模不小。全市涉及老龄人口的户,共有xxxxxx个。其中,一人户为xxxxx个,多人户为xxxxxx个,占比分别为x.x%和xx.x%。考虑到一人户主要是老人,以此推论,全市大约有xxxxx个独居老人。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一人户为中高龄老人生活重要形态,特别集中于xx岁以上年龄组,约占全部涉老一人户的xx%。这些老人因没有与配偶共同生活而处于独居状态。其中,xx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无配偶的独居为主。通常来说,越到晚年越需要家庭的赡养照顾,但晚年也意味着更多的照护压力,对家庭照护的要求更高,而家庭却因种种原因会出现照护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个养老悖论,即年龄越高,需要越大,照顾越难,支持越不足。从性别看,一人户数量的男女比例为xxxx,相对于男性,女性老人独立生活的能力更强。

老年人收入来源以制度性保障为主、家庭性支持为辅。收入状况与老有所养的质量息息相关。老人的养老制度性支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离退休金或养老金,二是最低生活保障金。大约xx%的老人主要以离退休金或养老金为收入来源,大约x%的老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性支持包括内容比较多,大约有xx%的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此外,大约x%的老人依靠劳动收入,x%的老人存在其他收入情况。至于财产性收入和失业保险金对养老的支持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从性别看,虽然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都以离退休金或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二者差别不大,但在“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上存在截然相反的情况:在“劳动收入”中,男性老人数量相当于女性老人的x倍,而在“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上,女性老人又接近男性老人的x倍。

老年人健康状态总体良好。健康是老有所养的最大威胁。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生理机能逐渐退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老年病,严重影响老人的主客观生活质量。从我市情况看,xx%的老人属于“健康”状况,xx%的人属于“基本健康”,两者合计占比高达xx%。在剩下的x%的“不健康”的老人中,只有x%属于“生活不能自理”范畴,需要额外照护。考虑到全市xx岁以上老人为xxxxxxx,以此推算,大约有x.x万个老人属于“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状态。从性别看,女性老人“基本健康”优于男性。受女性老人存活率高于男性影响,“不健康,生活能自理”和“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的女性略多于男性。

二、全市银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阶段性特征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全市老龄化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819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