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林草工作视频会议和全省林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三五”时期全省湿地保护工作,部署安排“十四五”及2021年湿地保护重点工作。刚才,XX同志通报了《2020年全省湿地公园质量管理评估结果》,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省林科院分别公布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报告》和《XX省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报告》的主要成果,对2019年、2020年通过国家验收的9家湿地公园代表进行了授牌,XX市林业局、祁阳县林业局、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桃江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和省林科院等5家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十三五”湿地工作回顾
“十三五”以来,全省各级林业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的工作部署,严格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湿地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湿地生态提质总目标,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的充分肯定。
1、湿地保护制度日益完善。有效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和《XX省湿地保护条例》,报请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XX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就我省湿地保护管理作出全面部署。报请省委省政府同意,将湿地保护率纳入了《XX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成为我省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每年纳入省政府“湘林杯”绩效考核。研究制定了《XX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XX省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管理办法》等制度,制定了《省级重要湿地认定指标》《湿地公园宣教系统建设规范》《退耕还湿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技术规程》等标准,指导地方出台了《长沙市湿地保护条例》《XX市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条例》《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推动全省大多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落实了“一区一法”和“一园一法”工作,我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逐渐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严格落实湿地“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制度,全省项目建设占用湿地面积362.7亩,补入湿地面积1108.4亩。
2、湿地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建国家重要湿地5块,新建湿地公园18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10处,省级湿地公园8处。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49个。截至目前,全省建立了3处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18处省重要湿地、45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8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全省新增湿地保护面积47.25万亩,全省湿地保护面积达1159万亩,湿地保护率达75.77%,重要湿地生境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纳入了保护范围。2018年XX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全球仅18个城市获此殊荣。2018年2月正式成立了独立的正处级单位省湿地保护中心,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明确了湿地保护管理的机构和人员,XX、岳阳、益阳市成立了湿地保护科(中心)。2018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由省林业科学院牵头组建洞庭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创新联盟。
3、洞庭湖治理卓有成效。认真落实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洞庭湖湿地生态综合治理。牵头指导监督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积极稳妥清退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的欧美黑杨38.64万亩,同时编制印发了《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杨树清理迹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技术路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生态修复清理迹地及洲滩、岸线32.29万亩。配合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退出了环湖造纸污染企业,拆除矮围网围472处,清除矮围围网124.5万亩,拆除围堤2818千米;洞庭湖区非法采砂活动已全面停止,84处砂石码头堆场已全部搬迁拆除;整治养殖场77家,养殖废水直排问题污染源基本消除;科学论证洞庭湖矮围整治专项行动,建议省政府保留了14处生态矮围,为洞庭湖越冬候鸟提供了栖息环境和食源地。在洞庭湖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补偿受损面积100.77万亩、补偿受益户数3177户。开展了自然保护地大检查、绿盾行动、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等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治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突出生态环境问题995个,专门制定了《关于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方案》,通过认真整治,整改到位率达100%。组织编制了《XX下塞湖矮围拆除生态修复方案》,督促指导XX市、XX县完成了生态修复,并组织省林科院对生态修复成效进行了监测评估。
4、湿地生态修复明显改善。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保护恢复工程项目。以洞庭湖为重点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退耕还湿项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三峡后续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完善项目等,全面修复由于采砂、矮围、杨树和开发建设等引起的湿地退化萎缩问题,较好改善了洞庭湖等重点湿地区域的生态状况,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全省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113个、湿地保护恢复工程8个,全省修复退化湿地面积128.13万亩。扎实推进退耕还林还湿试点。落实时任省委书记杜家毫同志“在湘江两岸开展退耕还湿、退耕还林试点”的重要指示,2017年推动湘江流域8市启动了退耕还林还湿试点,2018年又将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推广到全省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涵盖14个市州47个县市区57个项目点,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湿面积3.85万亩。经检测,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通过湿地拦截、吸纳、净化后,水质由近Ⅴ类提升至Ⅳ类甚至局部达Ⅲ类,试点区以较低的成本,有效减少了入河排污总量,改善了入河湖水质和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在长株潭绿心、长江干流及四水流域开展小微湿地保护与建设试点,累计完成试点面积5000多亩,探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新模式,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开展退耕还湿、小微湿地建设,全省新增湿地面积4.42万亩,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退耕还湿项目1.61万亩。积极开展湿地国际合作。与全球环境基金会(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组织合作,实施了多项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了XX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5、湿地生态监测监管逐步改善。组织开展全省湿地公园质量管理评估,重点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状况、湿地保护与恢复情况、湿地公园管理基本条件及能力建设等情况,每年评选出优秀单位20多家。组织开展湿地公园生态监测与评价,制定印发了《XX省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方案》,部署了生态监测实施计划,编制完成《XX省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报告》。组织开展洞庭湖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对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芦苇弃割、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环境、碳汇等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科学评价洞庭湖湿地生态状况,完成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报告》,为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十三五”以来,组织开展了洞庭湖及周边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洞庭湖越冬候鸟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的总数量为13.1万只,2016年为14.9万只,2017年为18.4万只,2018年为22.6万只,2019年达到24.7万只,2020年达到28.8万只,为近十年之最。另外,组织全省湿地公园、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中华秋沙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数量稳步增加,分布范围从沅水和澧水流域扩大到湘江流域、资水流域10多个湿地公园。2019年沅陵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监测到中华秋沙鸭87只,为其近几年监测到的最大种群规模。还完成了洞庭湖区域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开展了湿地植物资源状况与鸟类食物链关系分析评估。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科学谋划 精准施策 奋力谱写XX湿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全省湿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65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