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乡村文化振兴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探究
2023-12-26 392

党课讲稿:乡村文化振兴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强国建设,多次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既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保障。关于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进行了多次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一、“塑形”与“铸魂”两手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乡村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要实现全面振兴,不能仅仅停留于物质生活的富足,还要聚焦精神生活的富有,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的。其中,物质富足是基础,可以为精神富有提供强大的物质前提和条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恩格斯也反复强调:“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可见,物质富足是精神富有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也就无从谈起。但是,精神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物质,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可以为物质富足提供一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物质和精神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既要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塑形”,同时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为了“塑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完善乡村水、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等。通过这一系列行动,塑造了村容村貌之“形”,乡村“颜值”得到很大程度提升。有了“颜值”,还要提升精气神,铸牢“文化魂”。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农村的发展不单是产业发展,不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着重强调精神文化生活,着重强调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建成,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就目前我国城乡发展状况来看,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重要短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补齐这一短板,在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进而使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为了“铸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根基,包括建设文化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等。二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方向引领。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主要内容。三是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现代文明理念。自2019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评选工作,评选出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四是保护传承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把住“根脉”。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这些政策文件中,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专门论述,为保护传承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乡村文化振兴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探究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231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