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连绵发展五千多年,具有不断创新的突出特性,相比于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中华民族更统一、更包容、更和平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近代中国遭受了空前劫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辛探索与努力,终于走出迷茫,大踏步迈上民族复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必须以观乎人文、洞察变幻的视野和高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时代之魂。
赓续传承,提升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如果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前十年重点在于“讲清楚”,以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那么党的二十大以后则是在“做扎实”上下功夫,在继续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致力于华夏儿女心性的强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世界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国家,首先是一个伟大文明的存在。例如,英国著名汉学家马丁雅克说,在过去的数千年中,欧亚大陆上存在过很多大国强国,它们纵横世界,强悍无比,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但这些强大帝国在衰弱后基本都灰飞烟灭,后世很难再有崛起的可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东方几千年来出现的几乎所有强大帝国都来自中国,古代中国在衰弱后会不断重新崛起和复兴。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得以永续存在,并能不断复兴,其原因在于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
中华文明的首要突出特性就是它的连续性。柳诒徵先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英国作家贡布里希称孔子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导师”,他看到,“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孔子提出的方法……蕴含着比人们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孔子集历史文化之大成,在历史过往中寻找解决人类发展的方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铺染了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
走出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阴影,中国人民逐渐摆脱迷茫,找回并坚定文化自信。如果说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那么“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将引领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更快更好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尊崇“一统”,和谐共生 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很早就在不断发现、发明、创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易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让我们建立起从伏羲到孔子的文化联想。黄河流域到处都有伏羲、黄帝的传说,这些传说都具有历史事实的“素地”。经过一代又一代漫长积累,尧、舜、禹时代的中华文明有了质的提升,夏、商、周作为统一王朝更是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