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培训材料
2023-09-25 229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培训材料

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Robert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创立了接受理论的学说,该理论反驳了长期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尝试从读者接受视角重新审视文学史和文学创作,对西方教育学和文艺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将接受理论的观点运用到创新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体系,对于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视角转向:明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读者中心”

接受理论首先提出了“走向读者”的新思路,认为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消费主体,一部文学史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史。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在文本中发掘出来的,只有通过读者“具体化”的阅读过程不断填补诸多“空白”与“未定点”,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所以,应该关注读者在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较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属性决定了大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网络信息传播渠道上的一个个具有高度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接受主体。因此,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精准定位新时代大学生的接受需求,不断增强其网络主体能力。

1.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指导思想。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并在实践中完善自身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身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往往具备天然的网络基因以及较强的自主和独立意识,他们与教育者处于同一个平台,使教师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冲击。只有复归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变“单向说教”为“双向互动”,才能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实现网络思想引领与大学生行动自觉的价值契合。

2.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需要。从需求内容看,当代大学生不仅有人际交流、情绪表达的社会关系性需求,也有自我塑造、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现实选择性需求;从接受方式看,他们不喜欢“唱高调”的宏大叙事,而喜欢更有温度、有深度的个人叙事风格。因此,教师要精准调研、精准分析族群、精准设置话题、精准分类施教,不仅要下功夫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思想行为特点,详细考察他们的价值取向、接受偏好、需求动机、满足方式等现状,更要善于创造教育时机引导个体需要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由个体需要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变“大水漫灌”为“重点滴灌”。

3.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主体能力。网络主体能力是指受教育者在互联网实践中通过独立思考、正确判断、自觉自律所展现出的符合主体性特征的意识与素质,包括判断力、选择力、学习力、自控力和创新力。网络信息技术不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面对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网络语境碎片化和网络情景的虚拟隐匿性的新特点,大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受到严峻的考验,不少大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更有甚者终日沉迷网游,逃避现实。对此,教育者应把牢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使网络成为正能量的“传声筒”,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媒介观。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培训材料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237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