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3-09-19 401

党课讲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今天,我们着重谈一谈“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话题。我们要交流的具体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与刺激应变原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发展的三大任务。

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生在世,几乎所有人都会产生关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初唐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时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照亮苍穹。

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常常通过发问的方式表现出来。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对天地、自然、社会、人世等一切事物进行了170余次发问。唐朝诗人张若虚在月夜春江边抒发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创作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2017年1月18日,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历史性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三个“哪里”,即“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表达了当今中国对人类命运的关心。

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所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大部分人的世界观都是零散的、自发的。“人是什么”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思考,这是两个非常深刻且极具哲学意味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思宇宙之宏大、发人生之感慨时,可能是在关注重大的哲学命题。对于这类问题,一些人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人说,人生实苦,但请足够相信还有诗和远方。古人说:“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只有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卡尔·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逝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去世的第二天,一家英国资产阶级报纸就迫不及待地刊文说:“红色博士杜撰共产主义社会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逝世了,在他逝世之后,他的追随者剩下不足三百。但愿他幻想的学说会随着马克思之死而死亡。”历史事实与这一愿望恰好相反,马克思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依然深刻而强烈地影响着全世界。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50卷,53册,约3200万字,收入马克思、恩格斯的2000多篇着作和多封书信以及400多件文献资料。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主要表现为其哲学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理论依据和锐利思想武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并遵循着内在规律。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生命。而人凭借着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劳动,将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依次经历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其中,辩证唯物论包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等;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认识论包括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等;唯物史观包括社会发展观、社会基本矛盾论、群众观等。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党的许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原则和做法等都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到根据。例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具体运用。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对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具体运用。党始终坚持或强调继承性和创新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的具体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时间,除了一维性或不可逆性之外,还具有持续性或连续性、间隔性或阶段性等特点。正由于事物在时间长河中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前后的持续性或不间断性,我们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继承事物发展的成果,不能全盘否定。要把好的、有用的东西留下来,把不好的、没用的东西扔掉,不能搞形而上学的全盘否定论。

说到不能全盘否定的话题,我们就聊一聊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问题。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不能将其割裂和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一个否定另一个。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176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