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新的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多个重要场合被提及。本文主要谈谈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联,以及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些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体表达、互为印证的理论和实践范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首次把“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放在一起加以强调。此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两处谈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处是把“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一处是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列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今年2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重要论述,阐述了现代化和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关系。二者的逻辑等式关联在哪里呢?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里谈到了制度关联、思想文化关联,由此使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通关系更具体化了。今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但其中多次谈到中华文明、世界文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生命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概念和范畴,特别是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对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理论范畴,也是实践范畴。二者互为印证,在内涵上是难以分割的。这两个范畴大体上也是被一体概括和提炼出来的,都是在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明确的。当然,对这两个范畴的内涵揭示,也经历了一个从“并列表达”到“相互结合”的过程。目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述中,往往是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与生俱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时,引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范畴的。
现代化是创造某种文明形态的过程,也是某种文明形态形成的标识,因而,一定意义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文明形态。关于文明,从历史和地域上讲,有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中华文明等的区别。从生产生活方式上讲,有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分,现在学术界还有后工业文明、后现代文明的说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自然地延伸出相应的文明特色。从文化、文明的高度,体会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而提炼它的内容规定性及本质要求,不仅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问题,还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实践依据,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现代化图景的本来面貌的。
从根本上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一定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或者说,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人类现代化图景中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它既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途径,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识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