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从五个维度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从五个维度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第三条经验“坚持理论创新”中予以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再次强调“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新高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基本原理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就其实践经验和文化传统而言又是中国的,体现中国文化,充满中国特色。我们要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基础、地域特性、文化背景、时代特征、阶级属性、发展前途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也是彼此契合的。“契”是“默契”的意思,强调两者在先天属性上具有共融共通性,不经商量、不经互动、不经加工、不需修补;这种契合性是“结合”的前提条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这种契合体现在社会理想上的相同、实践理性上的相通、人文关怀上的接近、唯物论和辩证法上的同源等方面,“天下为公”同“共产主义社会”、“民为邦本”同“人民至上”、“为政以德”同“德法共治”、“革故鼎新”同“改革创新”、“任人唯贤”同“德才兼备”、“天人合一”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强不息”同“团结奋斗”、“厚德载物”同“开放包容”、“讲信修睦”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亲仁善邻”同“新型国际关系”等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一方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思想精髓阐发清楚;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找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文化资源,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