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课程具有更加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倾向性。在思政课中担当关键角色的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充分彰显思政课内蕴的价值引领作用,进而宣传好、解读好主流意识形态,以期实现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思想认同。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提升思政课学术含量,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推动思政课新时代发展,扩大思政课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一、教师要坚持思政课鲜明价值导向
坚持鲜明价值导向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将思政课内蕴的思想、态度、情感传递给青年学生,保障思政课正确建设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部分学生将思政课的价值性简单等同于实用性,对思政课采取功利主义观点,认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已不合时宜,无法直接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无法解决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这成为他们发出思政课无用感慨的重要致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如何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同时阐明道理,推动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实现有机统一、缓解两者间的内在张力,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信仰与现实的关系,使思政课既有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又有情感温度,以正确导向打造高水平思政课。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鲜活案例。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的案例教学是无本之木,没有现实案例作支撑的理论阐释则会显得苍白,没有说服力。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敏感性言论或现实问题,面对这些提问,教师不能回避。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要善于采取案例教学法回应学生问题,从国内外现实生活中提取和整合教育素材,借助团队合作研发思政课教学案例,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案例进行细腻解读与分析,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中揭示问题的本质,呈现出思政课所具备的现实阐释力和强大指引力,促使学生摒弃对思政课的功利性观点。同时,思政课教师应着重发挥学生在问题解答中的主动性,丰富和完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环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环节,教育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倾听人民呼声,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深刻体悟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真正通过思政课系统学习,客观全面认识当今中国,理性看待外部世界,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