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意见》对如何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出了具体思路和措施,概括起来就是着重提升四个方面的能力,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加工流通能力、提升服务乡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创新乡村产业多业态发展能力、提升县域联企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能力。这四方面力量联合作用于乡村产业,有利于农产品生产主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增强、区域品牌效应的形成,从而更好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这四方面力量联合发挥作用,也是优化城乡之间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举措,能够成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实现路径。
一、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加工流通能力
(一)支持各类农产品生产者兼做加工者通过考察那些率先富裕起来的村庄发现,这些村庄的发展起步阶段,多数都是通过把本地农产品进行加工以后再进入市场,这样获得的收益要比单纯销售原始农产品更多。共同富裕的典范——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就是从把小麦加工成面粉起步的,自己销售自己加工的面粉,逐步积累起更多的发展资金,从而有能力发展更多的生产经营业态,这就是乡村产业滚雪球式的发展路径。《意见》指出,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这些生产者要想成为农产品的加工者,就需要学习掌握相关技术、提升生产经营能力。通过加工自己的农产品,生产者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而且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乡村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发展平台的拓展、综合效益的增长,必然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
(二)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仅依靠小规模农业生产者从事本地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经营,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意见》指出,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在政策支持下,具备相关条件的县乡村应该采取措施吸引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本地,或者把本地小规模加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加工企业,这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会业务范围更广、技术设备更先进,加工出来的农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吸引人才、汇聚人才的能力更强。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使本地的原始农产品生产者获得稳定的市场预期,从而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要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使入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本地各类生产经营主体联结为利益共同体,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使这些入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承担起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这样的企业才能够在入驻地更好地生存发展。
(三)完善流通骨干网络设施乡村振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各地农产品最终要进入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各类农产品数量增多、质量提高,服务农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流通骨干网络设施就要更加完备、更加顺畅。在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中,优质农产品能够通过信息网络快速流通,但是生产地的物流运输条件、产品集散地的交通运输条件、通往更远销售地的物流运输条件等是需要多方面力量参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改造提升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各地相关部门应根据《意见》要求,尽早优化本地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各类物流经营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县乡村需要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的场地规模进行适当扩展,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及高效服务。
(四)完善仓储冷链设施农产品多是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在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容易腐烂、霉变,还会伴随各种病虫害。良好的仓储条件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冷链设施不仅能够保障农产品的质量,而且能够延长农产品的销售周期,使农产品能够高质量销售到更远的市场。《意见》指出,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这里明确了乡村产业的集散地是县城或城市郊区,这些地方有条件建立起一定面积的农产品仓库,从而汇聚附近各生产经营主体的产品。与建设城郊大仓基地相比,冷链建设任务更艰巨,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冷链是以保证冷藏冷冻类物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冷链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投资也要大很多。冷链物流主要用来减少农产品损耗、降低成本,从而间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农业产值。目前我国能够进入冷链物流的农产品数量还相对较少,快速发展冷链物流带来的增值空间更大。
二、提升服务乡村产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