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
2022-03-11 169

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时代方位

正确认识我市所处的时代方位,需要用历史、辩证、发展的眼光,既看到坚实基础,更清醒风险挑战。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坚持把省级开发园区和省际毗邻地区作为主阵地,把新兴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高质量集聚作为主方向,把创新驱动和招商带动作为主动能,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产业赋能、园区赋权、部门赋责、企业赋力”,为新阶段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打下较为坚实基础。

(一)高站位实施顶层设计。一是强化体制保障。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二是强化行动引领。印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淮北市行动方案》,并制定年度计划,细化任务分工,围绕重点领域,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推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着力打造“一地两区一城”。三是强化政策支撑。出台《淮北市贯彻落实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任务分解方案》等文件,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全力抓好政策落实。

(二高标准建设开发园区。深化规划引领,推动5个省级开发区明晰主体功能、实行错位发展;深化产城融合,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生产生活服务能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活力、调动人员积极性。目前,园区总规划面积116.33平方公里,已建成57.63平方公里。特别是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省级新兴产业基地成功获批,我市成为全省拥有2个以上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四市之一。同时,以省际毗邻地区合作为支撑,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签订两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段园新型功能区建设。

(三)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分工合作。重点围绕陶铝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五群十链”精准招商,上海申能、浙江金龙电子、江苏中旗科技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好项目落户淮北。其中,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落地项目33个,其中长三角投资项目21个,未来五年将打造成为“千亿碳基产业基地”;与上海交大、均瑶集团、中国宝武等合作,加快陶铝新材料产业在航空航天和民用等领域应用,千亿陶铝产业板块前景可期。截至2021年6月,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共361家,占全市规上工业的55.6%。

(四)高前瞻推进协同创新。一是共同合力攻关。联合上海交大等开展陶铝新材料研发和成果转化,承担“纳米陶瓷颗粒(TiB2)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大飞机蒙皮研制”省科技重大专项,解决我国大飞机制造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淮北矿业联合江苏大学、汉芳生物联合中国计量大学,分别实施2项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聚焦碳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长淮新材料与上海交大、理士电源与上海大学、理士新能源与南开大学、科宝生物与江南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12项。二是共建研发平台。相邦复合材料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2020年通过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安徽省陶铝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获省政府授牌,跻身全省重点建设的“一室一中心”之列。三是共育共用人才。一手抓自身培育,建立干部培养交流机制,常态化派出多批干部赴长三角挂职、跟班学习和实践锻炼。一手抓团队引进,仅长三角区域创新团队就有7个在淮北落户。

(五高水平抓好共建共享。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效。

成绩的取得,固然令人兴奋。但各地竞相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环顾周边城市,前望标兵更远,回看追兵更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高度清醒和警醒。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585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