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院工作推进大会,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当前距离2025年结束仅剩最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到了决战决胜、全年收官的关键时刻。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法院2025年前三季度司法审判数据分析研判会议精神,全面复盘我院今年以来的工作,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突出短板,动员全院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振精神、压实责任,以决战的姿态、冲刺的速度,奋力攻坚第四季度,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在服务保障*区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交出一份成色更足、分量更重的司法答卷。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差距,在精准研判中找准奋进坐标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和持续高位的办案压力,全院干警忠诚履职、顽强拼搏,付出了艰辛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我们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司法服务大局的能动性不断增强;我们聚焦主责主业,审判执行工作的总体态势保持平稳;我们深化司法改革,诉源治理和审判管理效能得到初步显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院同志们夜以继日、辛勤汗水的结晶。在此,我代表院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一种审慎、清醒、深刻的态度,直面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刚才会议已经通报了我院今年1至9月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运行情况,每一项数据背后,都反映着我们的工作状态和成效。坦率地讲,这份“体检报告”并不令人轻松,一些关键指标的“亚健康”状态,甚至“亮红灯”的警示,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根据刚刚通报的数据分析,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去年正式施行的,由18项核心指标构成的新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我院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判效率指标存在明显瓶颈。虽然我院前三季度的审限内结案率达到了98.2%,看似不错,但这个数据在全市法院中仅处于中游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平均结案时间”相比去年同期延长了6.7天,这表明案件在院内的流转周期正在变长。特别是,部分民商事案件的审理周期过长,“超12个月未结案件比”指数虽然没有突破预警值,但存量案件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这就像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影响整体质效的重大隐患。第二,审判质量核心指标有待提升。数据显示,我院的“案-件比”为1.38,高于全市法院1.31的平均水平。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事人每100个案件,就要额外进入后续衍生程序38次,这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也占用了宝贵的司法资源。“案-件比”作为审判质量的“晴雨表”,其数值偏高直接反映出我们的案件办理不够扎实,服判息诉率有待提高。同时,我们的二审改判发回率虽然仍在合理区间内,但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3个百分点,这警示我们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程序公正方面,还存在瑕疵和漏洞。第三,执行工作成效与群众期待尚有差距。前三季度,我院执行案件的首次执行完毕率为35%,执行标的到位率为58%。这两项数据反映了执行工作的最终效果,也是人民群众对司法获得感最直接的体现。尽管执行干警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这两项指标在全省法院的排位中并不靠前。特别是“执行标的到位率”,直接关系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真正兑现。数据背后,是当事人焦急的等待和期盼,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现实需求,也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同志们,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是最诚实的镜子。它照见了我们的不足,也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这些短板和弱项,既有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客观影响,但更多的是我们自身工作中的主观原因。比如,一些同志的“精品意识”不强,满足于“办结”而非“办好”;部分庭室之间协作不畅,存在“重审判、轻执行”“重立案、轻调解”的现象;院庭长的监督管理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不够精准,对案件质效的动态监管和即时指导存在滞后。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认识问题、责任担当问题和能力水平问题。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深刻反思,找准症结,靶向施策。
二、聚焦核心与关键,在攻坚克难中推动质效跃升
第四季度是定全年、保全局的收官阶段,也是弥补欠账、迎头赶上的最后窗口期。全院上下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将全部精力聚焦到执法办案主责主业上,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永恒主题,紧盯薄弱指标,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打好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