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集团公司召开这次全面风险管理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一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现实不足,并对下一阶段的风险防控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刚才,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作了汇报,交流了经验,也剖析了问题,讲得都很好,很实在。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集团的实际情况,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深刻认识风险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日益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集团上下在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治理层面,董事会、经营层及各专业委员会的风险管理职责边界基本厘清,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协同运作的“三道防线”架构初步形成;在制度层面,以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办法》为核心,覆盖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等主要风险类型的制度体系基本搭建完成;在运行机制层面,风险报告、动态监测、重大风险预警等管理流程逐步贯通。这些工作为集团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现稳健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正处在一个风险形态深刻演变、风险挑战空前严峻的时代。从外部环境看,金融监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续深化。自2020年《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出台以来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框架日趋完善,穿透式、实质性的监管要求不断提高。进入2025年,金融监管总局已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列入年度规章立法工作计划预计在并表管理、资本充足、关联交易、风险隔离等方面的要求将更加细化和严格。这标志着过去那种依赖牌照优势、通过复杂股权结构进行监管套利的空间被彻底压缩,金融机构面临的合规压力和资本压力显著增大。同时,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数据安全、反洗钱等新型风险也被纳入监管视野这对集团的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内部审视,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仍处于起步建设阶段,距离“成熟定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形似”但“神不至”,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度框架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在实际运转中,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转”的深化转变尚未完全实现;二是风险认知存在偏差,部分业务单元依然存在“重业务、轻风控”的惯性思维,将风险管理视为业务发展的束缚而非保障;三是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面对交叉性、复杂性、突发性风险,我们的识别精度、计量工具和应对预案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进行风险防控方面,能力短板尤为突出。
同志们,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一个企业走得快不快,取决于业务拓展能力;但走得稳不稳、远不远,则根本上取决于风险管理能力。面对持续趋严的金融监管环境和复杂交织的内外部风险,集团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风险管理是集团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安全带”。抓好风险管理,就是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筑牢风险底板,护航集团行稳致远。
二、聚焦关键,精准发力,加快构建与集团战略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监管各项要求,坚持“主动管理、全面覆盖、突出重点、量化可控”的原则,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成熟定级,实现从单一风险被动防御到全面风险主动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将卓越的风险管理能力内化为集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治理架构,压实三道防线主体责任
有效的风险治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进一步厘清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确保风险管理的责任能够层层传导、压实到位。要真正做实“三道防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