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公文抄袭问题及体制机制建设的自查自纠报告
文风无小事,作风连政风。公文作为党政机关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能否落地生根,关系到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更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根据上级关于加强作风建设、整治形式主义的统一部署,结合近期网络曝光的地方政府公文抄袭事件所引发的深刻警示,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开展了针对公文起草、审核、印发全流程的专项自查自纠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具体表现
通过为期一周的全面自查,并结合日常工作观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镇公文工作总体运行平稳,但对标新时代高标准严要求,公文抄袭或变相抄袭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部分文稿质量不高、作风不实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更潜藏着损害政府公信力的风险。
(一)当前公文工作基本情况
XX镇地处XX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办文压力。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月至9月,我镇共制发及向上级报送各类通知、报告、方案、总结、信息等材料累计超过1200份,日均处理文稿4份以上。内容涵盖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基层党建、疫情防控等二十多个领域。繁重的任务量和紧迫的时间要求,成为催生文风不实、抄袭问题的重要客观因素。在近期开展的专项自查中,我们重点抽查了2025年以来100份关键文稿,初步发现存在内容雷同、简单套用、拼凑痕迹明显的文稿23份,问题占比达到23%,情况不容乐观。
(二)公文抄袭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是 “时空错乱”式的机械照搬。部分承办人员在撰写文件时,为求省时省力,习惯于“拿来主义”,将上级文件或兄弟单位的材料原文照搬,仅仅替换单位名称和时间,未结合我镇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转化。自查中发现,我镇某份于2025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春季森林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中,部分描述与邻县去年的一份文件高度雷同,甚至出现了“要重点防范XX山林区火情”的字句,造成了“地名穿越”的低级错误。这种抄袭不仅是工作态度的敷衍,更是对本地实际情况的漠视。
二是 “七巧板”式的缝合拼凑。面对上级部门的密集“索材”,部分干部习惯于“东拼西凑”,将不同来源的材料进行简单组合,形成一篇看似内容丰富、实则逻辑混乱、缺乏主线的“缝合文稿”。上级要求报送某项工作的调研报告时,个别干部不是深入一线实地走访,而是办公室里上网搜索、翻阅旧档,将几篇不同主题的报告内容拼凑在一起。这些文稿往往充斥着大量正确的“废话”,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微乎其微,正如一些基层干部自嘲的“县里要材料,乡镇当裁缝”,反映出调查研究的严重缺失。
三是 “新瓶旧酒”式的模板套用。部分常规性、周期性的工作总结或计划,成为抄袭的“重灾区”。承办人员习惯于找出往年文稿,简单修改数据、调整段落顺序,就作为今年的新材料上报。自查中发现,我镇连续三年的某项年度工作总结,在“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部分的表述相似度超过70%,未能真实反映每年的新情况、新挑战和新思路。这种“模板化”写作,使得公文失去了记录和指导实践的价值,沦为应付差事的文字游戏,与中央提出的防止“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要求背道而驰。
四是 “穿靴戴帽”式的辞藻堆砌。部分文稿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刻意堆砌华丽辞藻和流行概念,以“长、空、假”的语言掩盖内容的苍白。文稿开头长篇大论地引用讲话、阐述意义,结尾则用一系列排比句式表达决心,而中间最关键的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和具体措施却语焉不详、轻描淡写。这种“美化包装”式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懒惰和作风漂浮的表现,意图用形式上的“高站位”来掩盖工作上的“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