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讲稿:从红旗渠看奋斗之魂与信仰之力,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2025级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一堂,共同开启2025学年秋季学期的“思政第一课”。首先,我代表XX学院,也以一名老党员、老教师的身份,向朝气蓬勃的你们——XX学院2025级的全体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加入我们这个温暖奋进的大家庭,开启人生的崭新篇章。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朴素而有力的话语,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它所揭示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我们每一个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是《愚公移山》寓言中那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执着与坚韧;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用鲜血与汗水、忠诚与担当铸就的精神谱系。今天,我想与大家共同回望一座镌刻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的精神丰碑,通过它,去感悟奋斗的真谛,去探寻信仰的力量。这座丰碑,就是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一、精神的缘起:一部与天抗争、改写命运的创世史诗
要理解红旗渠精神,我们必须先回到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去探寻这条“天河”为何而建。
上世纪中叶的XX县,地处XX山脉东麓,是一个石厚土薄、十年九旱的地方。干旱,是刻在XX人民骨子里的集体记忆,是一部浸满血泪的苦难史。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00多年间,XX县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其中大旱绝收就达30多次。严重时,“人相食,饿殍枕藉”,无数家庭因缺水而妻离子散、背井离乡。水,在这里比油还珍贵,是生命的维系,是生存的全部希望。为了争一担水,邻里反目、村庄械斗的悲剧时有发生。可以说,一部XX县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干旱抗争的血泪史。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XX县人民当家作主,迫切渴望改变这“靠天吃饭”的宿命。他们打井、挖塘、修水库,想尽了一切办法,但对于这片贫瘠的土地而言,只是杯水车薪。面对人民群众对水的渴望,时任XX县县委书记的XX同志和县委一班人,心急如焚。他们深知,不彻底解决水的问题,XX县就永无宁日,人民就永无出路。经过无数次的实地勘察和科学论证,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被提了出来——劈开XX山,引X入X!
这是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要知道,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国力有限,物资奇缺。更何况,工程要跨越山高谷深、壁立千仞的XX山脉,没有大型机械,没有先进设备,甚至连基本的口粮都难以保障。怀疑、观望、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以XX同志为代表的XX县委,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底气从何而来?就来自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来自于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们坚信,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就没有翻不过的山、跨不过的河。
1960年2月,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场气壮山河的“引X入X”工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期盼中,正式拉开了序幕。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水利工程,这是一场XX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千年宿命发起的总攻,是一部用信念与汗水书写的现代版“愚公移山”。
二、精神的淬炼:一群顶天立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儿女
如果说,艰难困苦的环境是红旗渠精神的催生土壤,那么,在十年修建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位位英雄模范,则是这种精神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悬崖峭壁上,淬炼出了共产党人奋斗的本色与信仰的光芒。
第一位英雄,是一位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的知识分子,他叫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