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教师节先进代表发言材料汇编4篇
目录
(青年新秀)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负责人、讲师1
(青年新秀)办公室副主任5
(青年新秀)信息技术和资料中心副主任7
(模范员工)国业物业信息技术保障组9
(青年新秀)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负责人、讲师
今天,能够作为先进代表分享自己在党校的成长历程,我深感光荣,也备受鼓舞。在撰写这份宣讲稿的时候,我想了很久,应该跟大家说些什么。是罗列那些课题立项、课程获奖的“成绩单”?还是细数那些挑灯备课、埋头科研的“辛苦事”?思来想去,我觉得最该讲的,是藏在这些经历背后的“感谢”。因为这些年的每一步成长,都不是我一个人的独行,而是组织的悉心培养,前辈的薪火相传,同事的并肩作战。所以今天,我不想谈“我”的成绩,更想对我热爱的事业,我热爱的集体,我热爱的同事们,说几句心里话。
首先,我要向我热爱的党校事业,说一声:谢谢。谢谢你磨砺我,滋养我,塑造我。
回首来时路,我深深感受到,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追求精品课的路上,我曾满怀热忱申报省委党校精品课,却“尽兴而来,败兴而归”。在失利的那个瞬间,之前所有熬过的夜、磨过的框架、推敲过的细节,都化为了深深的失落。但也是那一次的失利,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和支持,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这促使我沉下心来复盘反思、补齐短板、重新出发,最终在省委组织部好课程评选中收获肯定。这份经历让我明白,党校事业赋予我最宝贵的财富,从来不是一时的成功,而是“跌倒了,总能再爬起来”的坚韧。我知道,这样的“挫折与重生”,在座的许多同事都感同身受。因为教研路上从来没有坦途,那些看似“一帆风顺”的成绩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与打磨。
课题申报也是如此,今年省哲社课题的申报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党校事业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托举护航”。在选题阶段,有学校平台指明方向;在框架搭建时,有前辈专家精准指导;在材料撰写时,有团队伙伴鼎力相助,这一切,都是党校事业所给予我们的深厚底气和坚强依靠。当课题立项的那一刻,我更加确信,在党校这片沃土上,只要我们勇于播种、辛勤耕耘,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滴汗水都会被看见。
当学校将教研部负责人的重任交到我手中时,我深知,这不仅是一份认可,更是一份“带领团队共同成长”的期盼和责任。这份重任,让我真正超越了“小我”的局限,切实领悟到了“团队强,则部门强;部门强,则学校兴”的集体信念。我意识到,作为教研部负责人,除了要以个人成长助推部门发展,还要以部门价值赋能全校大局。于是,我开始用心走近每一位教师,了解他们的专业特长,倾听他们的发展诉求,尽力为大家提供有针对性的规划建议;我也不断尝试建立分工协作的集体备课机制,充分调动团队智慧,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让彼此在协作中共同进步。虽然,我现在做的还不够好,但我会努力成为那个最用心倾听、最尽力服务、最愿意同行的人,让每一位老师的荣光,都成为党校最耀眼的勋章。
其次,我要向我热爱的党校集体,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教导我、关心我、帮助我。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因为我身处一个团结、友爱、奋进的集体。
刚进党校时,我在培训科顶岗锻炼,前辈们手把手教我带班流程,提醒我带班事项。期间,我有幸协助一位前辈负责青干班带班工作,他不仅鼓励我大胆融入学员,还耐心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悉心提点、充分信任和无私帮助,都让我这颗初入职场的心,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后来回到公共管理教研室,面对陌生的讲台,我一度手足无措。是老师们带着我从现场教学开始,练习控场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把自己的授课经验、珍贵课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他们特意抽时间听我试讲,帮我抠细节、提建议。在这样的“传帮带”中,我才慢慢站稳了讲台。来到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最打动我的,就是“人少心齐”的氛围。在这里,“我们”永远大于“我”,无论是打磨高质量课程,还是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大家都能主动担当,彼此补位,甘为人梯,正是这种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责任同担的团队生态,让我们凝心聚力,克服困难。更让我感动的是,在整个党校大家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支持,总有兄弟科室主动伸出援手;不论是重要的培训会议,还是临时的专项任务,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总能见到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身影。这份跨越科室、始终如一的温暖让我明白,党校的发展,从来不是某一个科室、某几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党校人共同演绎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