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XX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中心组的学习安排,今天我有幸围绕《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结合近期区委的部署要求和个人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作一交流。这与其说是一次研讨发言,不如说是一次学习心得的汇报。所思所想肯定有许多不成熟、不深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通过这段时间的反复研读,我的内心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思想的洗礼。这部文选,不仅仅是经济领域重要论述的汇编,更是一部充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著作,是一部饱含深厚人民情怀的时代答卷。它让我对经济工作的理解,从过去比较侧重于指标、项目、数据的具象层面,跃升到了一个更加注重规律把握、战略运筹、价值导向的宏观维度。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从“国之大者”的高度,深化对经济工作政治属性的再认识
过去,在看待经济工作时,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就经济论经济”的惯性思维,把增长速度、财税收入等硬指标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尺。通过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我深刻地感受到,经济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经济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逻辑。
文选中,“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贯穿始终。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驾驭我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的“定盘星”。它确保了无论面对何种风浪挑战,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让我反思,作为一名副职领导,在分管领域的具体工作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时时处处从政治上看经济、算政治账、看长远账。比如,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时,不能仅仅考虑税收贡献和短期效益,更要思考其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是否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是否能为XX地区的整体振兴贡献力量。同样,在抓招商引资时,也要有政治鉴别力,坚决摒弃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即使它们能带来一时的“漂亮”数据。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正是源于对经济工作政治属性的深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