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地区“守护蔚蓝”海洋保护志愿服务行动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事业社会化、常态化、全民化发展,根据上级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高站位、严要求,将加强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海洋保护实践,着力提升全民海洋保护意识,构建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XX力量。
(二)基本原则
科学性与专业性相结合。依托专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资源,确保海洋保护知识的准确性和活动的科学性。活动设计应符合生态规律,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干扰。
普及性与深入性相结合。活动面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力求通俗易懂、参与度高。同时,设置有深度的研究与实践环节,满足部分志愿者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实践性与长效性相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紧密结合。建立常态化活动机制与数据追踪体系,力求志愿服务活动产生长期、可持续的积极影响。
创新性与联动性相结合。积极探索“互联网+海洋保护”新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大活动影响力。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及乡村社区的联动,形成保护合力。
(三)主要目标
立足2025年,展望未来三至五年,旨在通过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达成以下分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成功启动“守护蔚蓝”志愿服务行动,组建一支不少于200人的核心志愿者队伍;完成首轮志愿者系统培训,覆盖率100%;在XX区(市)沿海至少5个重点区域开展净滩与监测活动;面向不少于20所中小学及高校开展“蓝色课堂”宣讲活动,直接受众超过5000人次。
中期目标:将志愿者队伍扩大至500人规模,并形成专业化的分组管理模式;建立XX区(市)重点岸线垃圾数据库,完成首份年度海洋垃圾监测分析报告;与至少3个沿海乡镇建立“乡海联动”合作关系,试点推行海洋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渔业项目;活动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线上平台关注人数突破5万人。
长期目标:构建成熟的海洋保护志愿服务体系,实现项目自我造血与可持续运营;推动至少一项关于海洋塑料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政策建议或行业标准;将“守护蔚蓝”模式复制推广至周边地区,形成区域性海洋保护志愿网络;显著改善项目区内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使公众海洋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得到普遍提升。
二、主要任务与内容
面对日益严峻的海洋污染形势,本方案设计了“宣教、实践、倡导、发展”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任务模块。据预测,到2025年,若无有效干预,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总量将达到惊人的2.5亿吨。我国作为海洋大国,面临的形势同样严峻。根据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我国近海垃圾中废塑料占比高达89.8%,海洋塑料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计划开展以下核心活动:
(一)“蓝色课堂”校园行
借鉴“XX气候行动”绿色乡村青年行动的成功经验,组织志愿者深入大、中、小学校园,开展海洋保护主题教育活动。
内容设计:课程将围绕“海洋与人类的生命纽带”展开,结合详实的数据与案例,讲解海洋对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图片、视频直观展示塑料污染、过度捕捞、珊瑚礁白化等海洋危机,揭示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介绍禁渔期、海洋保护区等科学保护措施,传递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形式创新:改变单一宣讲模式,引入“塑料漂流追踪”等互动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污染扩散路径。设计海洋生物知识问答、环保创意手工作品制作等环节,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感。活动尾声,将引导学生填写“海洋保护承诺卡”,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计划。
(二)“净滩行动”实践周
定期组织志愿者在重点海滩、沿海礁石区、入海河口等区域开展垃圾清理与监测实践活动。
标准化操作:志愿者将在专业指导下,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防护设备进行垃圾捡拾。所有收集的垃圾将按照《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指南》进行分类、称重、记录,数据将统一上传至项目数据库。
数据驱动保护:通过长期、定点的数据积累,分析垃圾的来源、种类、数量变化趋势,为后续的污染溯源和政策倡导提供科学依据。监测报告将定期向社会公布,并提交给相关环保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实践深化:对于有潜水资质的志愿者,将组织开展水下垃圾清理和珊瑚礁生态状况调查,进一步拓展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数字护海”云倡导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倡导活动,打破地域限制,最大化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