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自2023年响应组织号召,我从机关单位来到XX自治区XX地区XX县XX乡XX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便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从一名城市里的机关干部,到一名扎根基层的乡村振兴工作者,脚下的路变了,肩上的责任也愈发沉重。两年多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夜,我始终牢记使命,将汗水挥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与XX村的父老乡亲们同呼吸、共命运,竭尽所能为这里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融入群众
初到XX村,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村情,我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真正开展好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摸清村情民意,与群众打成一片。为此,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百日遍访”计划。白天,我带着笔记本,穿梭在田间地头,与正在劳作的村民聊收成、话家常;夜晚,我走进农家小院,在炕头和村民们一起算收入、谈困难。
XX村地域广阔,下辖8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为了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我绘制了一张“民情地图”,每走访一户,就在地图上做一个标记,详细记录下家庭成员、收入来源、健康状况、政策享受和主要诉求等信息。起初,一些村民对我这个“戴眼镜的城里干部”心存疑虑,话不多。村民二十大叔家的棉花地遇到了虫害,他急得团团转。我了解情况后,立刻联系县里的农业技术专家,并自己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第二天就带着防治方案和农药找到了他。我们一起在棉花地里忙活了一整天,虽然身上沾满了泥土,汗水湿透了衣背,但看到二十大叔脸上舒展的笑容,我心里比什么都甜。
正是通过这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我逐渐敲开了群众的心门。从“你是谁”到“你来了”,再到“有事就找XX”,村民们开始把我当成自家人。两年多来,我的足迹踏遍了全村的每一个角落,累计走访群众800余户次,撰写了超过10万字的民情日记。这份沉甸甸的记录,不仅是我工作的宝贵资料,更是我与XX村群众深厚情谊的见证。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我驻村工作最深刻的感悟。
二、以精准为标尺,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乡村振兴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找准着力点,做到精准施策。我始终将精准作为开展工作的核心原则,尤其是在收入核算、政策宣讲和档案完善这三项基础性工作上,力求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一)精算“收入账”,把脉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