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业务大讲堂”公文写作专题培训会上的讲稿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齐聚一堂,围绕公文写作这个主题进行交流。这次培训是乡里“岗位大练兵二十大讲堂”系列活动的重要一期。提起公文写作,可能有的同志会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甚至有点枯燥。但我要说,公文写作能力,对于机关干部而言,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技能,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核心本领。
在座的有乡机关的干部职工,有卫生院、派出所的同事,还有我们派驻到各村的驻村干部。大家岗位不同,职责各异,但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工作工具——公文。小到一份会议通知,大到一份工作报告、一个项目请示,都是通过公文来流转和落实的。可以说,公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水平,甚至关系到我们XX乡的整体形象。所以,今天这个会,就是要帮助大家重新认识公文、掌握公文、用好公文,让笔杆子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利器”。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一些工作体会,和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端正一个认识,公文写作究竟“为什么”重要?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必须下大力气提升公文写作水平?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检查吗?当然不是。
第一,公文是“脸面”,体现着单位的形象和干部的素养。一份公文发出去,它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起草人,而是我们XX乡党委、政府的形象。如果一份文件格式混乱、错字连篇、逻辑不清,上级单位看到了会怎么想?兄弟单位看到了会怎么评价?人民群众看到了会怎么看待?他们会觉得我们工作不严谨、作风不扎实。反之,一份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字精炼的公文,则会让人觉得我们思路清晰、办事靠谱。所以,公文的“颜值”就是单位的“面子”,必须精心打理。
第二,公文是“指令”,决定着工作的效率和落实的效果。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很多工作部署都是通过文件来传达的。文件写得清不清楚,直接影响执行的顺不顺畅。比如,要发一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通知,如果通知里只写“请各村抓好落实”,但对整治标准、完成时限、责任分工、验收方式等关键要素含糊其辞,那村里干部接到文件后就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手,工作就可能打折扣,甚至走样。清晰的公文就是精准的导航,模糊的公文就是制造迷雾。
第三,公文是“史记”,承载着工作的足迹和历史的责任。大家写的每一份报告、每一份纪要,最终都会归档保存。若干年后,当后人想要了解我们今天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遇到了什么困难时,这些存档的公文就是最直接、最权威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写好公文,就是对历史负责,对自己从事过的工作负责。如果我们今天写的材料粗制滥造、言之无物,那不仅是对当下的工作不负责任,也是在历史记录上留下了遗憾。
因此,大家一定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公文写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它看作一项硬任务、一项基本功,怀着一种“本领恐慌”,主动去学习和提升。
二、聚焦三个核心,一份好公文“长什么样”?
知道了“为什么”,接下来就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一份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文,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要素?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精准、规范、务实”这六个字。
首先,灵魂在于“精准”。公文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准确性,不能有半点马虎。
一是政治站位要准。公文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起草任何一份文件,首先要心怀大局,想一想它是否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是否符合省、市、县的决策部署。绝不能凭个人感觉或局部利益,随意解读、任意发挥。比如,上级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在制定具体方案时,就要准确体现“巩固”和“拓展”的关系,体现“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不能偏离方向。
二是事实依据要准。公文里涉及的人名、地名、时间、数据、政策引语等,必须反复核对,确保万无一失。这是公文写作的底线。我见过有的报告里,把全乡的耕地面积写错了,把某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搞混了,这种错误看似微小,却可能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起草文件时,数据要从统计部门拿,事实要向当事人核实,政策要查阅原始文件,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是语言表达要准。公文语言要求朴实、严谨、庄重,要用规范的书面语,少用口头语、网络热词,更不能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词句。比如,“大概”“可能”“差不多”这类词语要坚决杜绝。“尽快处理”就不如“于X月X日前处理完毕”来得明确。“进一步加强管理”就不如“建立每日巡查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来得具体。用词精准,才能消除歧义,确保指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