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基层干部业务大讲堂上关于公文写作的讲稿
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县委举办的基层干部业务大讲堂上,与各位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同志们,共同交流探讨公文写作方面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公文写作是每一位机关干部的基本功,也是一项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重要能力。今天,我不想讲太多空泛的理论,而是想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经历,以及学习一些老领导、老前辈经验的感悟,与大家作一次坦诚的交流。我将这次分享的主题定为“在深学细照笃行中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主要是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助益。如有不当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今天的交流。
一、深刻认识公文写作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认知:公文写作绝非简单的“舞文弄墨”,更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事务性工作。它的背后,承载着深刻的政治内涵和重要的实践价值。广义上的公文,涵盖了各级党政机关用以传达指示、部署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的各类文件与文稿。这些文稿,是党和政府声音的传递者,是政策方针落地的推动者,也是干部能力水平的直接体现。
一份高质量的公文,通常具备四个显著特征:
第一是权威性。公文代表的是组织意志,而非个人观点。其内容必须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一字一句都需有出处、有依据,确保其严肃性和公信力。
第二是针对性。公文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每一份文件都应是问题导向的产物,源于基层工作的实际需求,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第三是鼓动性。好的公文语言是有力量的,能够激发干部群众的干事热情,凝聚思想共识,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它应当能够清晰地描绘愿景,有力地号召行动。
第四是指导性。公文的核心功能在于指导实践。无论是工作方案、实施意见还是调研报告,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具体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基层实践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从这四个特征可以看出,公文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令的畅通,关系到工作的成效,甚至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基层干部,处在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撰写和处理公文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向上的请示报告,还是对下的通知部署,亦或是平行的沟通协调,都离不开公文这一载体。因此,将公文写好看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看作一项核心本领来锤炼,是每一位基层干部的应尽之责。
二、准确把握写好公文的核心要义
如何才能写好公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但一些根本性的原则是相通的。结合我自己10多年的写作经验,我认为,写好公文的关键在于做到“五个坚持”,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大局同频,与实践同步。
(一)坚持深学细悟筑牢理论根基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公文写作的深度,取决于写作者理论根基的厚度。身处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若不主动学习、持续“充电”,思想就会僵化,视野就会受限,写出的文稿自然也就缺乏高度和新意。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一要学习理论。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领会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也是确保公文政治方向正确的根本保证。
二要学习政策。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是开展工作、撰写公文的根本遵循。必须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悟,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准确把握政策的边界、导向和精神实质。
三要学习业务。要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活字典”“政策通”。无论是负责工业经济、乡村振兴,还是社会治理、民生保障,都必须沉下心来钻研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历史沿革。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稿才能做到内容详实、专业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