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巩固文化主体性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繁荣发展文化的主动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巩固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出版发行,为新时代新征程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权威辅助读物。
1.坚持自信自立,在传承弘扬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境遇、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折射出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自为状态和自信程度。文化主体性不是人类生物遗传的自然结果,而是人类历史实践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既有的历史和传统。《纲要》提出,“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前提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由衷自信,并在此基础上自觉理性地维护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价值。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禀赋和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中华文化有了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来源,实现文化自强就有了动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