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培育壮大新产业蓄力攻坚新动能
2024-10-08 214

同志们: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面临高端制造业领域被“卡脖子”、低端制造业领域产业外流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通过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大市和制造业大市,在培育壮大新动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动能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强。**肩负着为全省发展探路的历史使命和“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大任务,迫切需要厘清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逻辑理路,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为全省做出示范、提供经验。

一、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逻辑理路

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壮大,关系到高质量发展能否拥有强劲的动力支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重点,而动力变革才是关键,是实现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的前提条件。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性,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培育壮大新动能,不能局限于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而且要关注传统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也就是说,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不只在“新”,更在“动”。这既有赖于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也需要高质量发展导向的目标引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支撑。

强化管理机制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通过创新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释放要素配置潜能。一方面,加快管理机制创新,加快集聚知识、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推动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充分释放生产要素的创新活力和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组织创新和管理变革,以工业互联网应用为重点,促进创新协同化、产品定制化、生产网络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延伸和拓展产业价值链,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形成培育新动能的新型组织生态。

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目标。在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过程中,要坚持增量和存量并举,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要立足“扩大增量”,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紧盯新领域新赛道关键环节,促进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涌现、深度应用,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立足“调优存量”,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其焕发新活力,逐步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新动能发展环境。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保障。围绕新动能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需要着力破解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同时,以“四敢精神”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最大化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积极作用,有效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从而孕育更多新动能。

二、聚焦企业创新和创新平台建设,夯实新动能的动力支撑

作为全省首个创新型市份建设试点市,**多项科技创新重点指标位于全省前列。2023年,**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为3.2%,与全球研发投入强度排位前十的德国、丹麦大致相当,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左右,区域和产业创新能力长期处于全省前列。但与此同时,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创新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此,需要更好地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创新平台作为产学研桥梁纽带作用,打破各种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夯实新动能的动力支撑。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培育壮大新产业蓄力攻坚新动能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0937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