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国75周年征文汇编11篇
2024-10-04 453

【篇一】

在这金秋送爽、举国欢腾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75周年的华诞。75载春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汗水与智慧。

回望过去,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见证了经济的腾飞;我们参与了科技的创新,目睹了“嫦娥”奔月、“天问”探火的壮举;我们投身于社会的建设,感受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这一切,都是祖国繁荣昌盛的.生动写照。值此国庆佳节,我们不仅要庆祝祖国的生日,更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新篇章。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75周年的生日庆典。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欢聚,更是对过去辉煌成就的颂扬,对未来美好蓝图的憧憬。75年风雨兼程,祖国母亲以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智慧的双手,书写了一部部壮丽的史诗。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再到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我们为身为中华儿女而自豪,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国庆之际,我们回望过去,那些难忘的历史瞬间仿佛就在眼前。我们铭记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同时,我们也展望未来,满怀信心地相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共同祝愿祖国母亲生日快乐,愿她永远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同时,也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篇二】

当晨曦初露,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我们迎来了祖国75周年的华诞。这是一个充满喜悦与自豪的时刻,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丽历程,也预示着我们国家更加美好的未来。

75年的风雨兼程,75年的春华秋实。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考验,但每一次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挺立不倒。从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到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从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到抗击新冠疫情的举国同心,中华民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团结与力量。国庆75周年,是对这段光辉岁月的最好庆祝。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回顾过去、铭记历史,更要展望未来、共筑梦想。我们要看到,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民族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国庆75周年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实现更加繁荣富强、和谐美丽的中国而努力奋斗!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篇三】

夏夜清爽,群星灿烂。星光下的旷野一片静谧。远山,戈壁,都已沉沉睡去,唯有一道城墙,从夜的深处缓缓走来,又从容消隐在夜的更深处,仿佛是从遥远的历史时空伸过来的一段手臂。干燥、凉爽的夜风吹过,吹来戈壁独有的旷古无垠、漫无边际的气息。

风从城门洞吹过,吹向城外边墙脚下的一块空地。空地上,数十座傍晚刚刚搭建起的户外帐篷内,透着影影绰绰的微光,隐隐传来阵阵说笑声。一座高耸的古烽燧,仿佛是他们最忠实的卫士。年轻人的精力真是旺盛,他们刚刚结束了白天二十多公里的徒步越野,此刻仍然睡意全无,兴奋地交流着白天的见闻、感悟。

记不清从哪一年起,每年夏天,总有几支徒步队伍,来到沧桑古朴的硖口城外,在这里安营扎寨,徒步研学。他们沿着蜿蜒起伏的汉明长城,一路走戈壁、越绿洲、穿村镇,捡拾沿途的垃圾,向游客和当地村民宣讲保护长城知识。东西纵横山丹全境的长城,为他们的徒步提供了最佳的穿越场地。每一堵墙体,每一座烽燧,每一道壕堑,都吸引着他们驻足、感叹、发思古之幽情。在长城沿线,我还常常遇到一些孤独的徒步者,有退休老人,有年轻学子,他们肩挎背包,手拄拐杖,表情坚毅,目光灼灼,沿着长城,走向远方。

这道古老的城墙被乡亲们称之为边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文物部门在边墙沿线竖立起一块块保护标识碑;90年代,山丹县长城陈列馆在新河驿建起,东来西往的游客纷纷驻足于此,了解汉明长城,感悟边塞风情,山丹“露天长城博物馆”的美称,不胫而走。同时,沿长城各村镇,也都有了文物部门聘请的业余文管员。2009年,《山丹县长城保护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这是全省第一部由县级政府出台的长城保护管理办法。

从那时起,徒步长城已形成一股热潮,常有风餐露宿的背包客,沿着长城踽踽独行。

朋友老陈,因着年轻时在新河长城边一段短暂的经历,竟与山丹长城结下不解之缘。二十余年前,他辞职来到长城边,过起自发保护研究长城的日子。多年来,他跑遍了汉明长城沿线的山川沟壑,拍摄了大量风景绝美的照片,并撰写出版了数本关于山丹长城和西北地理风情的书籍,不遗余力地宣传介绍山丹长城。老陈的长城岁月,寂寞而充实。在他的小院,我经常会和许多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长城爱好者不期而遇。

明长城山丹县段于2020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山丹汉明长城“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被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xx段)建设保护规划“三园、三段”之一。现已完成的硖口至新河驿段建设,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巡查步道随着长城在旷野中蜿蜒匍匐,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长城;数字化智能导览标识,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时尚的体验;而荒野中的几座仿古驿站补给点,则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烈日之下,长空浩荡,茅店朔风,古韵悠悠,胡马阵阵嘶鸣,骆驼悠然踱步。历经战火淬炼的古长城,赶上了好时代。

一年四季,常有来自邻近市县学校的学生,来到硖口城外,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研学旅行,朋友老陈则为他们义务宣讲。孩子们一路好奇地赞叹着、讨论着、吵闹着,争抢着捡拾长城两边的垃圾。待经过数小时徒步,回到起点,一张张稚嫩朝气的脸庞上,闪动着疲惫而兴奋的汗珠。

长城文化,在这里得到最为直观的赓续和传承;长城故事,在这里得到更为生动的讲述和宣扬。

夕阳下,长城如巨龙般蜿蜒盘绕,攀上龙首山顶的一片金色霞光里。又有几顶帐篷,在硖口城外的露营地搭起。

【篇四】

上塘河是一条古运河,笔直地穿越临平城区,东段有两座古桥:隆兴桥和桂芳桥,我的两个18年与上塘河息息相关,可以说我是伴着上塘河成长,两座古桥见证了这段历程。

我第一个和上塘河相依相伴的18年是出生到高中毕业这段时期。我出生在东大街梅潭堰,这是一个沟通上塘河与下河的水利设施,可以让船只从堰坝上下,“梅堰渔火”曾是临平十景之一。我家老屋在两座古桥之间,我的小学和中学都在1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梅潭堰上下船只“拔船”的壮观、夏日上塘河里鱼类“浮头”带来的狂欢、河边“消防洋龙”演练的轰鸣、隆兴桥南面农村里络麻和甘蔗的大片青纱帐,是上塘河畔给我留下的乡愁印记。

我第二个和上塘河紧密相连的18年是在桂芳桥社区工作的时期。桂芳桥社区由以前的东大街居委会和北大街居委会于2001年12月合并而成,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桂芳桥命名,是临平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老社区。2007年6月我担任桂芳桥社区党委书记,我一心想在这个岗位和平台上,服务好我的乡邻,为我们的家乡做一些能够被铭记的事。

堰坝早就因为失去作用而被填埋,堰西的房子也拆迁建成了清河花园、文园公寓,但是堰东有一大片居民自建房,很多是木结构的老建筑。这些泥墙、木椽、砖瓦,距今有五六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历史,能抵挡住强台风吗?2008年,区政府下定决心,将东大街梅潭堰、xx埭曹泥船以及临平绸厂区块列为“大东安综合改造项目”,彻底解决这一区块的安全和环境问题,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梅潭堰除了老房子,还有三幢临平最早的四层楼房,面积很小,厨卫都是共用的。有人家在楼道搭灶台,只要一家炒辣椒,全楼的人都会咳嗽。每层的楼梯转角是一个倒粪处,需要自行将“痰盂”或马桶进行清洗,楼房底下有化粪池。老房子的每家每户在规定时间将马桶放在门口,环卫工人拉着粪车逐户收集。公共厕所在100米外,每天早晨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男人嘴里抽着烟手里攥着纸,一边排队一边聊着国际大事。

大东安综合改造指挥部从各个部门抽调来精兵强将,加上我们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了三个工作组,首先进行细致的入户调查。根据征迁区块人均居住面积小、收入低、困难户多的情况,指挥部向上级争取到了确保困难人群保底居住面积的优惠政策,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和欢迎,整个征迁工作在三个月内顺利完成。那年中秋节,由桂芳桥社区倡议,梅潭堰居民自发参与,每家每户端来拿手菜肴,13张大圆桌在东大街上一字排开,办起了“征迁邻里百家宴”,并相约五年回迁后重聚。

几年后,梅潭堰建了水岸嘉园安置小区,隆兴桥北建了商品房小区,南岸的临平绸厂旧址建新天地文创园,曹泥船地块建了杭报金都大厦,临平城区的东部焕然一新。小区居民的回迁入住、文创园商家企业的入驻开业,兴旺了上塘河两岸,万家灯火璀璨了这方古老的土地,温暖了无数人。从“梅堰渔火”到万家灯火,不仅是自然景色到人文景观的升华,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体现。

【篇五】

我的家乡皋兰县的东山,有一条人工水渠,这就是西岔电力提灌工程的总干渠,它的修建完成历时十年。水渠没有诗情画意的名字,都被精准地称为第几总干渠或第几支渠,像一个庄稼人的孩子被称为老大老二,淳朴、真挚。每逢灌溉时节,源源不断的黄河水流过全县境内的水浇地,各种农作物焕发勃勃生机。

这道渠从山顶流过,时而穿过涵洞,时而镶嵌在山头;露天的地方加了水泥横梁。这道渠伏在山顶,像一条龙俯瞰皋兰。后来,在流经县城段的水渠旁边又修建了青色的水泥路,应和着山势而起起伏伏,飘带一样。水渠两边慢慢栽了树,喷灌滴灌的银色管道一直修到两面的山上,网住了山。一圈一圈槐树、红柳、野杏树、榆树、塔松、侧柏、刺梅便慢慢生长、高大。

有渠的这座山,在县城东面,便唤作东山。

也缘于山顶的这道渠,便有了东山公园。人们依山傍水,平缓处修建了皋兰书院,山势倾斜舒缓处做了书法长廊,黑色xx石上镌刻了本地书法家的墨宝。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中国建国75周年征文汇编11篇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0890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