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防止耕地“非粮化”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2024-07-30 523

乡镇防止耕地“非粮化”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防止耕地“非粮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乡镇是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中最重要、最前沿的“阵地”,是属地责任所在。但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的推进较困难,需要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措施。

1.耕地“非粮化”存在的问题

乡镇在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中,虽然召开了会议、宣传了政策、制定了方案、成立了专班、部署了工作、明确了责任、建立了台账,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1思想认识不高

部分乡镇对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工作力度不大,部分乡镇涉及到耕地“非粮化”的工作常用程序直接转交给镇农技部门,乡镇主要领导没有调度抓落实,责任不清,压力也没传导到村、组,导致工作大局意识不强、紧迫性不够、落实不到位,没有形成系统快速的处理机制,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推进乏力。

1.2部门协调不够

对于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乡镇自然资源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存在“两张皮”现象,各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各司其职,未协同配合,没有形成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工作合力。甚至个别自然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在对耕地的保护、整改中,指导农民种植藕、西瓜等农业农村部门制止的耕地“非粮化”行为。

1.3摸排底数不清

按上级要求,乡镇经过x次或多次对各自行政区域内耕地“非粮化”情况的清查与上报,但没有请专业团队核查,没有使用专业设备测量定位,摸排工作不彻底,加之新增的“非粮化”面积没有及时备案,“非粮化”地块没有进行动态管理,“非粮化”数据不真实、不全面、不精准。

1.4信息把握不全

乡镇自然资源部门对耕地“非粮化”的管控主要是耕地改变土地属性变为林地、园地、草地、水塘等一般农用地的行为,而乡镇农业农村部门主要针对耕地中适合种植主粮的地块不改变土地属性而没有种植主粮的行为。部分乡镇业务部门甚至对辖区内永久基本农田、旱地、水田的概念及面积、位置等信息不清楚,给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1.5整改落实不力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乡镇防止耕地“非粮化”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0165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