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代会报告的意识形态贡献研究报告
全国党代会报告文本,包括目前全党全国正在深刻学习领会、深入研究阐释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功能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功能、政策功能以及对外传播功能等。而在其政治功能之中,宣示立场观点,澄清模糊认识,引领社会舆论,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意识形态功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国党代会报告从来都是重要的意识形态研究文本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又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以及因之而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所以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进行意识形态功能分析,具有了特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成就,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坚定方向指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所呈现的对于党的十八大之前一段时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形势(诸如一系列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亟待解决)的分析中,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的描述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其中涉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尤其是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从而“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对于这段表述进行深入理解,需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之前一段时间的具体实际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成就。就前一个方面而言,这段话可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也是切中要害的。在党的十八大之前一段时间,主要泛滥于文化娱乐领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以及主要为害于思想舆论领域的“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相关典型性言论不时冒头,典型性事件不时出现。尤其是,因当时互联网治理与引导尚未规范和强化,这些言论和事件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进行传播,导致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的现象。就后一个方面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与引导,重点指向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言论,重点规范的行业与部门包括影视、网络、媒体以及学校等。
对于党的十八大之前一段时间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情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涉及的还有一些。比如,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等等。具体看,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严重存在”,等等。这些“间接表述”,有其独立的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意思表达与揭示,也与前引“直接表述”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就独立表达意思而言,像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这样的情况,就属于典型的十分严重、十分恶劣的意识形态问题。这其实主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不相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自信、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敬信等问题。就构成“互文”关系而言,正所谓“政者,正也”,党风政风连着社风民风;政治成员(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与社会成员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间,政治场域中的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政治制度自信不足”与社会场域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之间,是存在较强的逻辑关联的。这其实就已经构成了当时意识形态治理的一大难题。
正因为这个领域治理之难,因而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成就的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进行的表述也是比较到位的。比如,“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从而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个重大判断,自20xx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就开始使用了。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表述的写作笔法。这段表述以“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开头,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样的判断性描述结尾,将宣传工作、理论工作、文化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等囊括于中间,强化了对思想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效能的总体性呈现、权威性判断和政治性把握。
将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前一段时间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作为一个整体性事件看待,并将这个整体性事件放置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和人民事业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总体进程中考量,可以明确的是,新时代以来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原则要求的系统性强化与强调,包括对于一些事件的高调处理处置,从松散到谨严,从隐匿到明显,其中所包含和取得的态度、力度、效度,都是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罕有的。正因如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思路与举措,在取得巨大成就、赢得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上包括境外的一些担心担忧乃至无端揣测。带着“对这些担心担忧乃至无端揣测该如何回应”这样一个重大疑惑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所获得的解答无疑是明确而坚定的:我们走在正确的大道上。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必须巩固而不能放松,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也正因如此,着眼于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依然鲜明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
二、明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要求与内在机制,为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科学指南
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所强调并力行的带有根本性的一条原则。回顾起来,提出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的制度”这一表述,始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明的,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主要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以此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所在。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中,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专设了一章,这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是仅见的。这又传递了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信号、意图发挥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功能呢?
在新时代语境中,以党的二十大为新起点,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所指的“马克思主义”,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中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