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
2023-04-28 236

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

扭转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功利化倾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前提。当前,随着教育评价改革、“双减”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教育功利化倾向有所缓解。然而,由于教育观念工具化的思想根源还未消除,短视、功利的教育行为及片面强调成就的教育价值取向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基于此,要从价值观念上着手,通过回归育人本质淡化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意识,真正发挥教育在终身成长中的积极作用;要在目标使命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对内更好认识自己、对外更好认识世界。

一、重申教育价值观念:夯实全社会的立德树人思想共识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申教育价值观念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共识,在大学生如何成长、怎样成才这个问题上确立共同的思想基础。

1.回到教育的原点,把握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怀特海曾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对“成为一个什么样人”的思考和选择贯穿中外青年思想史和运动史的始终。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潘晓讨论”聚焦了新时期青年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历练成为革命战士的故事,反映了青年人对何以成长、如何成长问题的探索。

2.成长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应成为一个被引导的过程,这是“为何树人”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就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从理想状态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这种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立足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解决真实的成长难题,这是“以何树人”的落脚点。对大学生成长的引导,从宏观层面看,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关照,解决的是成为一个什么人的问题。从中观层面看,是正确处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的关系,解决的是学会处理成长道路上各类关系的问题。从微观层面上看,是在大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更好培养能力的问题,解决的是在大学阶段全方位提升自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讲,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又是直接回应大学生面临的成长难题的应有之义。

3.从“现实的人”出发,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如何理解教育的初心、功能和宗旨,决定了教育者如何看待大学生成长教育的定位、意义和价值,进而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资源分配方式。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价值观塑造的窗口期,功利化思想必然带来利己性,倒置“小我”和“大我”的关系。部分大学生“成长的烦恼”,甚至是人生航向偏离,并不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形成的,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被教育功利化思想裹挟后产生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模式。要打破教育功利化的怪圈,就要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成长的规律。一方面,教育发展的规律体现为教育的内在逻辑。尊重这一逻辑,就是要把教育看作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个体谋生的手段。如果仍然试图通过在教育阶段“毕其功于一役”,期望教育改变身份,身份带来地位,地位决定待遇,待遇换来成功,就注定会在教育功利化的道路上越深越陷,越陷越深。另一方面,大学生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立德树人”中的“人”,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意识、效率优先观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身份本身带来的价值大幅缩减,仅靠一张文凭就能换一个好职业的时代早已结束。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倒逼大学生对教育产生收益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之“学而优则仕”“重道轻术”的传统价值取向深入人心,这一切都会沉淀为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正视这一问题,并将大学生成长教育置于“此时此刻”的真实社会情境之中来谋划和考虑。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5812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